如果將人體的血管系統比喻成道路,斑塊則是造成血管堵塞的元兇,各種心腦血管病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人體血管中有三條“高危路段”,一旦堵塞,將引發致命危險。
高危路段一:下肢血管
下肢離心臟最遠,且血液逆流而上,血管內皮損傷風險大,膽固醇容易在下肢血管沉積,堵塞血管。下肢血管堵塞早期起病隱匿,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跛行,一般很難引起重視,一旦到中晚期,斑塊會“糊住”血管,引起肢體重度缺血,造成患肢劇烈疼痛,甚至壞死。因此,一旦出現行走后腿腳發涼、發麻、疼痛,或腿部腫脹、皮膚顏色蒼白、瘙癢、潰瘍,要盡早到醫院血管外科進行下肢動脈B超檢查,看有沒有斑塊和明顯狹窄。要想防止下肢血管堵塞,要嚴格控制相關危險因素,如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脂血癥、吸煙、肥胖等。若病情加重,可遵醫囑接受動脈搭橋術、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等治療。需要提醒大家的是,身體中的血管是“一套系統”,當一個地方的血管出現硬化、狹窄或堵塞時,可能意味著其他部位的血管也不太好了,建議做一下全面的血管檢查,已經發生狹窄的血管要定期復查。
高危路段二:頸動脈
頸動脈系統是連接心臟與大腦最重要的血管,隨著年齡增長、身體機能衰退,頸動脈特別容易發生堵塞,其病變可導致嚴重的腦血管病。多項臨床研究證實,50%~75%的缺血性腦卒中由頸動脈病變所致。頸動脈之所以容易堵塞,是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多發生在血流轉向和分支部位。頸總動脈分叉形成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,呈Y字型,分支處血流沖刷剪切力大,易造成動脈內膜機械損傷,導致血流中的膽固醇從損傷處進入血管內膜,形成斑塊。不過,頸動脈較表淺,通過超聲檢查很容易就能發現斑塊。頸動脈發生病變前,會發出預警信號,比如語言障礙、理解能力下降、手腳不協調、突然眼前發黑等,一般數分鐘后即可緩解。出現以上情況,要及時就醫。另外,建議符合以下條件之一者,應篩查頸動脈疾。耗挲g大于75歲、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、嚴重外周動脈疾病、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卒中、頸動脈雜音。常見的檢查方法為血管超聲,可評估是否有斑塊及狹窄程度。經檢查確診為頸動脈病變高危人群的,要積極改善生活方式,戒煙限酒,飲食少油少鹽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,適量運動,控制體重、血壓、血糖、血脂水平。頸動脈已有不穩定斑塊或狹窄率超過50%的患者,要在醫生指導下及時用藥治療;若血管狹窄率達到70%,即便沒有癥狀也要積極干預,必要時考慮手術治療。病情較重者可根據醫生建議,采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,恢復頸動脈管腔暢通,改善腦供血。
高危路段三:冠狀動脈
冠心病全稱“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”。冠狀動脈是給心臟供血的血管,如果發生了堵塞、狹窄,心臟供血就會受到限制,缺血嚴重便會產生胸痛。持續性胸痛更為危險,這說明冠狀動脈已完全堵塞,血流中斷,持續15~20分鐘以上心肌就會壞死,即心梗。遺傳、高血壓、血脂異常、糖尿病、吸煙、肥胖、不良飲食習慣、壓力大、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因素都會讓冠狀動脈慢慢變堵。當堵塞程度小于50%時,患者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癥狀;若狹窄率超過50%,即可診斷為冠心病,患者可能出現活動后胸悶、胸痛等穩定型心絞痛癥狀;若斑塊進一步增加或出現斑塊不穩定,患者可能在休息時也會出現心絞痛癥狀,而且持續時間會增加,癥狀加重;如果斑塊不穩定破裂,會導致血栓形成,甚至完全堵塞冠狀動脈,出現心梗。生活中一旦出現活動后胸悶、胸痛,并伴有惡心、嘔吐、大汗等癥狀,要及時就醫,通過心電圖、冠脈CTA或冠脈造影等檢查明確診斷,及時治療。冠心病雖然是慢性疾病,但可防可控,大家一定要規避危險因素,具體應做到三點。1.盡早戒煙,不吸煙者要盡量避免接觸二手煙。2.降低血脂,年輕人也要每年查一次血脂,日常生活中養成低脂低鹽的飲食習慣,堅持鍛煉,發現血脂異常的應在醫生指導下,通過服用他汀類藥物等加以控制,或接受有針對性的治療。3.積極減重,無論多忙,每周都應抽出時間進行一些中高強度的運動,如慢跑、打羽毛球、游泳等,以不引起不適為度。